定位论丛

“价格屠杀”:既决胜负,更定生死

时间:2024-04-28 04:54:46 | 作者:里斯汽车项目组 | 来源:里斯品类创新战略咨询 | 阅读数:179
摘要:新能源汽车价格战硝烟未止,行业大逃杀已然拉开序幕,谁能率先识别出有价值的品类机会,并成为品类的代表,谁就能有望抓住最后的“十张门票”,成为新能源时代的丰田、大众、奥迪们。

2月19日,比亚迪就推出售价仅“798”的秦Plus和驱逐舰05荣耀版,正式开启新能源A级车“7”字头时代。比亚迪的开年王炸惊醒了车圈一众友商,此后各大车企纷纷响应,接力降价。自去年开始燃起的车圈价格战,在今年年初再度强势升级。本文将从品类视角深度解读行业“价格战”背后的原因和破局之道。


image.png

图片来源:网络




降价的背后实则是品类的平替

image.png

数据来源:里斯根据网络公开资料整理




“价格战”是表象,其背后根源在于品类更迭

车圈价格战不断加码,看似是品牌“以价换量”的自发行为,但实际上价格战仅仅是表象,其背后的核心推力是新能源汽车对传统燃油汽车品类的替代持续加速、不可逆转。在市场和认知的双重驱动下,新能源汽车已经跨越了创新的鸿沟,由少数技术爱好者的“追新”尝试转变为大众消费者的理性选择,由小众走向大众,由高端走向主流,从“有溢价的时代”进入到了“平替的时代”,这不仅是品牌竞争的需要,也是品类发展的基本规律。


从市场选择看,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旺盛,成为扭转行业低迷局面的关键增长极。2023年燃油车销量大降9%,各大合资车企增长失速、哀鸿遍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高达725.6万辆,同比增长39%,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亦由2022年的26%提升到2023年的35%。


更重要的是,从认知看,随着新能源汽车品类价值的持续释放,消费者对新能源的认可、接受度稳步提升,已成为驱动新能源汽车增长的核心力量。消费者已经认识到新能源汽车的巨大价值,并驱动其购买行为的转变,加速拥抱新能源汽车。根据里斯咨询2023年汽车消费者调研结果,无论是燃油车消费者还是新能源汽车消费者,都已意识到新能源车型“使用成本低”、“驾驶体验好”、“乘坐体验好”等优势,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其购买时不可或缺的选项之一。



变化的是品类,不变的是认知


汽车能源技术的革新带来了品类的更迭,然而新老品类更迭的背后,消费者的认知规律是稳定不变的。


参考智能手机品类发展历程,价格一直是手机品类分化的第一标准,影响着手机品类的更迭与发展。2007年第一代iPhone发布,揭开智能手机时代序幕,此后几年智能手机品类主要由三星、苹果为代表的高端品牌占据,受限于动辄几千元的高昂价格,智能手机渗透率一直处在缓慢爬坡状态。而2011年以来,以中兴、华为、酷派、小米等为代表的中国厂商开始发力千元智能手机市场,带动智能手机价格与功能手机“平价”,从而真正实现了智能手机的爆发与普及。


image.png
数据来源:里斯根据IDC数据整理

同样地,在汽车品类中,价格也始终是品类的第一分化标准,是消费者购买时的首要考虑因素。过去的燃油车品类中,消费者形成的价格分化标准将会延续到新能源汽车品类中,这也决定了新能源汽车作为颠覆燃油汽车的新品类,其市场价格结构必将伴随着品类的不断普及逐步向燃油汽车靠拢,正如里斯咨询在《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报告》中的预判,未来纯电市场价格结构将逐步由中高端和低端规模大、经济型规模小的“哑铃型”市场逐步过渡到和燃油市场类似的“纺锤形”结构。


image.png

事实上,近两年来车圈持续蔓延的“价格战”发展态势也恰恰应证了这一规律。2023年,特斯拉率先在20万以上中高端市场宣布国产车型全系降价,打响价格战第一枪,此后比亚迪汉、丰田bZ4X等先后通过降价、补贴、推出低价新车等加入战局。而到了2024年,比亚迪已然接过了指挥棒,直接将主战场锚定在8-20万这一经济型市场,剑指大众主流市场。伴随这场新能源汽车的“平价革命”由高端走向大众,新能源汽车已真正处在品类普及的前夜。



价格战仍将持续加速行业洗牌

未来新能源汽车行业中存活的品牌将不超过10家

基于新品类普及规律,进一步推演市场竞争态势,汽车行业价格战恐将持续蔓延。新品类对老品类的替代趋势不可逆转,伴随新能源汽车的加速普及,品类价格亦将持续向燃油市场价格结构回归,可以预判的是,“油电同价”甚至“电比油低”将成为未来行业内发展的“主旋律”。


而在这场声势浩大的“价格战”中,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进入加速洗牌期,被卷死的除了“前浪”燃油车品牌们,众多新能源汽车品牌恐怕也难逃出局命运。回顾美国市场燃油汽车发展历程,初期曾有近百个品牌林立市场,但当品类回归充分竞争后,真正有影响力的汽车品牌仅余13个。同样地,在中国市场中现存113个新能源汽车品牌,待到品类发展步入稳定期,最终仍能站稳市场的品牌恐怕也不超过10个。


image.png


事实上,当下新能源汽车淘汰赛已经打响,以新势力品牌为例,数量已经由2018年高峰时期的48家骤减至21家,而传统燃油品牌更是几乎已被宣判死刑。


image.png

唯有在心智中成为品类代表的品牌才能存活


纵览现有新能源市场竞争格局可以发现,各品牌发展两极分化日益明显,行业马太效应正不断加剧:以特斯拉、比亚迪为代表的头部品牌在降价浪潮中仍能维持高增长、高毛利;而在硬币的另一面,以威马、高合为代表的诸多新能源品牌则在“价格战”的炮火攻击下先后进入ICU,走向破产危局。



为何会出现如此两极分化的发展局面?其根源在于品牌的背后是否有真正能解决痛点、迎合需求的品类支撑。


品类是隐藏在品牌背后的关键力量,也是影响消费者购买选择的根本力量。品牌唯有通过开创、占据有价值的新品类,方能借助品类的力量在心智中建立认知,进而成为消费者的购买首选,实现品牌销量的持续增长,成为品类之王。而作为品类领导者,在规模效应和“领导者光环”的双重作用下,企业的利润空间不断被拓宽,因此得以在价格不断“内卷”的行业背景下仍实现“量、利齐升”。



比亚迪通过“超级混动”技术解决了电动车的里程焦虑痛点,开创了“超级混动汽车”新品类。在“超级混动汽车”品类的支撑下,比亚迪成就了中国汽车品牌的增长奇迹,成为2023年中国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车的第一品牌。而在成为领导者之后,比亚迪凭借自身的规模成本优势,不断降价,持续向下收割,进一步推高了品牌销量,形成了品牌增长的飞轮。


反观其他缺乏品类思维的新能源品牌,因为未能成为任何一个品类的代表,难以在消费者心智中建立清晰认知,消费者不知道“你是谁”,自然也不会选择你。因而,一旦行业价格战来临,面对竞品尤其是领导品牌价格下探的压力,品牌的生存空间将被不断挤压,由此陷入不得不跟随降价的被动局面。然而即使价格猛降,但受限于品类缺乏、认知模糊,销量却难有起色,最终陷入低价格-低销量-低利润的恶行循环,在新能源赛道中不断掉队,甚至被行业出清淘汰。


以今年以来倒闭传闻频起的高合汽车为例,品牌自我定位为“新世界第一科技豪华品牌”、“中国豪华品牌新的天花板”,“酷炫的车门”和独特的造型一度受到热议。然而对于高端消费者,车门、造型虽然是加分项,但却不是影响购车决策的核心因素;在消费者真正关注的智能、乘坐、驾驶等放方面高合均无优势,品牌无所代表,自然也难以在消费者心智中建立认知。而心智份额决定市场份额,2021、2022两年高合汽车累计销量不足万辆。而在价格战来临后,高合也成为率先被波及的品牌,即使推出“价格腰斩”的HiPhi Y ,也难挽救品牌颓势,今年2月18日高合已黯然宣告停工停产半年。而高合也绝非行业中的个例,无论是承载传统车企冲高厚望的飞凡、智己之流,还是蔚来、哪吒等新势力品牌,若仍然无法找到品牌背后的关键品类,在消费者心智中建立清晰认知,恐难逃成为“第二个高合”的命运。


image.png

图片来源:网络


虽然行业内卷但仍蕴藏诸多品类创新机会

大变革孕育出大机遇,在新能源替代燃油这一百年一遇的汽车发展变局之下,伴随着市场价格的持续调整,特斯拉、比亚迪虽已经建立起一定领先优势,但也难以做到市场通吃。每个价格带的背后都有相应的消费群体,存在不同的消费需求,这也意味着在每个价格带都将诞生结合消费者需求打造新品类、成就品牌崛起奇迹的重要机会。


在智能手机行业中,在品类持续爆发、加速替代功能机的过程中,各个价格带都涌现出依靠品类创新实现销量跃升的品牌,例如


  • 在低端市场中,红米主打极致性价比、开创了“千元智能机”品类;

  • 在中端市场中,OPPO通过快充技术解决了消费者充电焦虑,实现“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开创了“快充智能手机”品类;
  • 在高端市场中, 华为主打拍照、开创“智能拍照手机”品类……


在燃油车时代,面对通用、福特等头部品牌的竞争,丰田汽车正是识别出经济型消费者最关注的因素在于“低油耗、低故障率”,即“使用成本低”,通过在发动机节油技术上持续投入,建立了品牌省油、耐用的认知,成为经济型燃油车品类的代表,进而逆袭成为全球汽车领导者。


而回归新能源汽车品类,汽车智能化已是大势所趋。然而,即使是在智能化大趋势下,各个价格带消费者对“智能”的关注点也有所不同。想要在激烈的竞争厮杀中突出重围,就必须立足消费者认知,通过洞察各个价格带消费者对于“智能”的真正需求和痛点,清晰定义并开创新品类,由此构建品牌的清晰认知,打造专属产品,真正迎合消费需求、解决消费痛点。


新能源汽车价格战硝烟未止,行业大逃杀已然拉开序幕,谁能率先识别出有价值的品类机会,并成为品类的代表,谁就能有望抓住最后的“十张门票”,成为新能源时代的丰田、大众、奥迪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