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影《水饺皇后》的镜头掠过香港湾仔码头熙攘的人群,定格在那个推着木车卖饺子的单亲母亲臧健和身上时,无数观众被她的坚韧与智慧打动。这部改编自真实故事的电影,不仅是一个女性的逆袭史诗,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品牌战略教科书——湾仔码头从街边摊到全球冷冻食品巨头的历程,印证了商业竞争中“品类破局-心智占位-战略配称”的核心逻辑。
臧健和的创业故事自带“冲突感”:一个被丈夫抛弃的山东女人,带着两个女儿流落香港,却在码头摆摊卖水饺,最终成就年销60亿的食品帝国。这种“绝境求生”的叙事天然契合消费者对“奋斗精神”的情感共鸣,但若仅将湾仔码头的成功归因于励志故事,则是对商业本质的误读。从战略定位的视角看,湾仔码头的崛起是一场精准的品类定义战、一场心智认知战,更是一场资本与本土品牌的价值融合战。
臧健和最初的生意经朴素得惊人:在码头卖现包水饺,目标客群是思念家乡味道的北方劳工。这一选择暗藏战略智慧——锚定未被满足的刚性需求,定义差异化品类。20世纪70年代的香港,速冻食品尚未普及,手工现制水饺既是稀缺品,又自带“妈妈的味道”的情感标签。当同行以低价速冻水饺争夺市场时,臧健和选择反向升级:改良饺子皮厚度以适配香港口味,坚持手工现包强化“新鲜”认知,甚至以医院级卫生标准建立信任壁垒。
“高端手工水饺”的定位,巧妙避开了与廉价速冻产品的直接竞争,反而在消费者心智中填补了“高品质水饺”的空位。更关键的是,当日本大丸百货提出贴牌合作时,臧健和以“必须保留品牌名”为底线,拒绝沦为代工厂。这一决策看似冒险,实则锁定了品类定义权——品牌即品类,品类即标准。湾仔码头从此不再是“某个商超的水饺”,而是“速冻水饺品类的代名词”。
湾仔码头的品牌战略中,最值得称道的莫过于将创始人IP与产品价值深度捆绑。臧健和的“单亲妈妈”形象天然具备情感穿透力:她既是“品质守护者”(每天试吃三颗饺子),又是“奋斗代言人”(从摊贩到企业家)。品牌广告中反复出现的“臧姑娘”形象,以及“像妈妈一样用心”的广告语,成功将产品从“充饥食品”升维为“情感寄托”。
这种“人格化品牌”的打法,在90年代的中国市场堪称超前。当竞品沉迷于价格战时,湾仔码头通过报纸连载创业故事、电视剧《水饺皇后》植入、纪录片式广告,将品牌与香港“狮子山精神”绑定,甚至打出“吃饺子的人在中国,我不走”的爱国情怀牌。这一系列动作的本质,是在消费者心智中建立“水饺=湾仔码头=奋斗与品质”的认知闭环。
1997年,当美国品食乐(Pillsbury)带着支票与HACCP管理体系叩门时,臧健和展现出惊人的战略清醒。彼时的臧健和面临战略抉择:是坚守本土化经营,还是借力国际资本实现跃迁?她最终选择出让70%股权,但以“保留品牌核心决策权”为条件。这一选择看似妥协,实则暗含深意——用资本补足本土品牌的供应链与渠道短板。
2001年,美国通用磨坊(哈根达斯、优诺酸奶、Cheerios麦片、妙脆角等品牌的母公司)收购了品食乐。顺手把湾仔码头收入囊中。
通用磨坊的入局给湾仔码头带来了三重战略价值:
1.冷链技术革命:90年代的中国冷链物流极不完善,通用磨坊投入数千万美元搭建冷链体系,甚至为商超免费铺设冷柜,一举解决速冻食品的渠道渗透难题;
2.品类扩张引擎:从水饺延伸到云吞、汤圆、煎饺,甚至推出微波即食产品,以“中式速冻主食”概念覆盖多元场景;
3.全球化跳板:借力通用磨坊的海外渠道,湾仔码头以“东方美食符号”身份进军欧美,用“How to Cook”教育市场,将饺子打造成跨国餐桌的时尚单品。
这场“土洋联姻”的成功,验证了一个战略真理:本土品牌的全球化不是文化替代,而是价值融合。湾仔码头既未盲目西化配方,也未放弃“臧姑娘”IP,反而以“东方匠心+西方效率”的组合拳,成为跨国资本赋能本土品牌的典范。
回望湾仔码头的四十年历程,其成功绝非偶然,而是暗合了传奇品牌战略的“三层金字塔模型”:
底层逻辑:品类定义权争夺
从“码头现包水饺”到“高端速冻主食”,湾仔码头始终主导品类进化方向。当三全、思念陷入低价内卷时,其通过冷链升级、场景创新(如微波饺子)持续抬高品类价值天花板,保持20%以上的溢价空间。
中层架构:心智符号化占领
创始人IP、奋斗叙事、爱国情怀构成品牌“三位一体”的情感矩阵。即便在臧健和离世后,“臧姑娘”形象仍作为视觉锤出现在每包产品上,确保品牌资产的可延续性。
顶层设计:生态化协同网络
与通用磨坊的合作绝非简单“卖身”,而是构建“本土洞察+国际资源”的共生体系。从冷链物流到新品研发,从区域渠道到全球布局,双方形成“1+1>2”的战略协同。
今天的湾仔码头面临新挑战:预制菜冲击传统速冻市场,Z世代对“妈妈的味道”无感,健康饮食风潮颠覆高碳水认知。但其战略应对依然可圈可点:推出素馅饺子、联名哈根达斯打造甜品场景,甚至以“微波锁鲜”技术切入懒人经济。与《哪吒之魔童闹海》联名推出“国风水饺礼盒”;推出酸辣开味拌馄饨和川香红油抄手。这些动作延续了品牌“品类创新+心智占位”的核心基因。
《水饺皇后》的热映,恰逢其时地为品牌注入新势能。当年轻观众为臧健和的创业故事泪目时,他们消费的不仅是电影,更是对“奋斗者品牌”的价值认同。这再次印证了一个真理:品牌的终极战场不在货架,而在人类的情感记忆与心智认知之中。
湾仔码头的故事远未完结。在速冻食品的江湖里,这个从码头走出的品牌,正以“东方味觉符号”的身份,书写着新一轮全球扩张的篇章。而藏在其成功背后的战略密码,值得每一个中国品牌深思——真正的传奇,始于绝境中的品类破局,成于时代下的心智共鸣,终于全球化视野的价值新生。
PS:最后,笔者点醒大家一句话:速冻水饺,其实也是一种预制菜,只是不叫“预制菜”而已。
作者简介:
潘轲,深圳顺知战略定位咨询创始人,荟海文化联合创始人,兰湘子品牌常年战略顾问,《细化定位》作者,定位式营销体系开创者,深研战略定位17年,服务企业超40家,累计销售额超1000亿。
关注定位学习网公众号,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