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户外运动市场,有一个品牌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2024年营收32.5亿元,同比增长超60%,成为安踏集团旗下增速最快的品牌。这个名为可隆(KOLON SPORT)的韩国品牌,2017年刚被安踏收购时还默默无闻,如今却已成为体制内人士的“通勤战袍”,被网友戏称为“厅局级穿搭标配”。
这个创立于1973年的品牌,究竟做对了什么?让我们从三个维度拆解这个“户外界Lululemon”的崛起密码。
安踏最精妙的操作,莫过于将可隆品牌LOGO中的两棵常青树,成功转化为中国消费者眼中的“升职图腾”。这个原本象征“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在中国市场被解读出全新含义——六个向上的箭头、“节节高升”的吉祥寓意。这种文化转译绝非偶然,而是安踏团队对中国体制内文化的深度洞察。在公务员系统,穿衣从来不只是穿衣,而是身份认同与职场生存智慧的体现。始祖鸟太张扬(且易与领导撞衫),迪桑特太运动,可隆恰好在低调与品质间找到完美平衡点。其莫兰迪色系的冲锋衣,既不像北面那么学生气,又比始祖鸟更内敛,配上“两棵树”的含蓄LOGO,完美契合体制内“不显山不露水”的着装哲学。更绝的是,可隆顺势推出与行政夹克神似的衬衫外套,将户外基因融入公务场景,这种“职场户外化”的定位创新,让品牌在社交平台衍生出“处级穿鸟,科级穿隆”的戏谑梗,形成病毒式传播。
产品定价策略同样体现精准定位。可隆将冲锋衣价格从几百元拉升到2000-6000元区间,最贵的GAIA PRO系列定价5600元,正好卡在始祖鸟(8000+)与普通户外品牌(1000-)之间的战略空白带。这种“轻奢户外”的定位,既规避了与顶级品牌的正面竞争,又建立起品质壁垒。安踏大公子丁思榕深谙中国消费心理——月薪五千的公务员可能舍不得买始祖鸟,但会为“寓意吉祥”的可隆咬牙刷卡。这种定位智慧,让人想起LV早年将旅行箱卖给新兴中产阶级的经典案例:卖的从来不是产品本身,而是阶层跃迁的象征。
可隆的第二个杀手锏,是将户外装备成功植入都市生活场景。传统户外品牌如始祖鸟、北面,始终强调极端环境下的专业性能;而可隆独创“轻户外”概念,把使用场景从登山攀岩降维到通勤遛娃。其推出的“Office to Outdoor”系列,采用抗皱弹力面料、隐藏式防水设计,满足上班族“一衣多穿”需求,2023年该系列占中国区营收的35%。这种场景创新直击中国消费者的痛点——大多数人买冲锋衣不是为了登山,而是应对突如其来的雨天和办公室空调。
亲子线开发更显功力。可隆敏锐捕捉到中产家庭“一孩三宠”的消费趋势,推出亲子款冲锋衣、露营帐篷,通过“可隆自然课堂”等线下活动强化场景体验,家庭客群复购率超60%。相比北面、哥伦比亚等国际品牌坚持的“专业户外”路线,可隆的“生活户外化”策略显然更接中国地气。这种差异化在2024年推出的都市系列达到巅峰——一件可隆夹克,上班能见客户,下班能接孩子,周末能露营,完美匹配中国人“物尽其用”的消费哲学。
渠道布局同样体现场景思维。可隆在中国开设的160家门店,全部位于一线城市核心商圈,北京国贸、上海静安嘉里等选址刻意靠近高端写字楼。这种“商务户外”的渠道策略,与迪卡侬的郊区大店形成鲜明对比。更聪明的是线下体验设计——上海新天地门店被打造为“雨林主题乐园”,定期举办露营节、音乐节,将购物转化为生活方式体验。这种“不是卖货,是卖身份认同”的做法,与苹果旗舰店的体验哲学异曲同工。
可隆的营销策略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认知重塑”。2017年刚进入中国时,可隆在韩国只是中端户外品牌,冲锋衣均价不过千元。安踏接手后,第一步就是“抬咖”——签约胡歌、刘诗诗等国民认知度极高的代言人,将品牌与“高端生活方式”绑定。这种明星策略看似常规,实则暗藏玄机:不选运动明星而选影视演员,刻意弱化专业属性,强化时尚调性。2024年胡歌成为代言人后,品牌百度指数暴涨300%,证明这种“去运动化”的明星策略奏效。
可隆的社交媒体运营更显功力。可隆在小红书铺设50+万篇笔记,重点合作“露营博主”、“亲子KOL”,内容不强调产品参数,而是展示都市精英在山野间的惬意生活。这种“场景种草”打法,将冲锋衣从功能装备变为社交货币。更厉害的是拼多多渠道的运营——通过“拼团”、“秒杀”打入下沉市场,却保持产品不打折的形象,2023年拼多多渠道增速达70%,且未损伤品牌调性。这种“高端做声量,低端做销量”的渠道组合,完美复制了特斯拉的营销智慧。
会员体系的设计则体现出可隆的长期主义思维。“可隆俱乐部”不搞简单折扣,而是用积分兑换露营体验、户外课程等服务,将会员变成品牌社群。目前会员贡献营收占比达45%,年消费额是非会员的2.3倍。
可隆的成功,离不开安踏集团的多品牌协同战略。在安踏的品牌矩阵中,可隆被赋予独特生态位——比FILA更专业,比迪桑特更都市,比始祖鸟更平价。这种精心设计的品牌定位,避免内部蚕食的同时对外形成合力。安踏的供应链优势让可隆产品成本降低30%,渠道网络则助其快速进驻高端商场。更关键的是经验复制——安踏将运作FILA的成功模式迁移到可隆:收购国际品牌→重塑定位→提价升级→密集营销。这套“安踏公式”已验证过FILA、迪桑特的成功,可隆是第三个成功者。
但可隆的挑战依然存在。产品质量投诉增多,国内外版本差异引发争议,高端化能否持续有待观察。安踏需要警惕“收购后遗症”——过度营销可能透支品牌价值。毕竟,户外品牌的终极竞争力还是产品性能,当消费者发现5600元的冲锋衣不如预期,品牌光环就会迅速褪色。
可隆的中国故事,本质是一场精准的文化转译。它将韩国户外基因与中国职场文化嫁接,把功能性装备变为社会阶层符号,这种“定位炼金术”值得所有中国品牌研究。在消费分级的大背景下,可隆证明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市场,产品可以平价,但身份认同必须高端。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东北老铁们会说:“十个男人八个可隆,现在貂都没人穿了。”
作者简介:
潘轲,深圳顺知战略定位咨询创始人,荟海文化联合创始人,兰湘子品牌常年战略顾问,《细化定位》作者,定位式营销体系开创者,深研战略定位17年,服务企业超40家,累计销售额超1000亿。
关注定位学习网公众号,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