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论丛

鲁建华谈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时间:2015-12-10 09:19:59 | 作者:鲁建华 | 来源:鲁建华定位咨询 | 阅读数:3972
摘要:本文为今年十月屠呦呦获诺奖时鲁老师的内部谈话(根据录音整理)。一个品类要发展,不是凭空发展,而是在品类里有代表品类的品牌去推动它发展。

 

 

    这些天,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新闻及新闻背后的新闻铺天盖地,我这里从定位的角度与大家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品牌和品类的关系

 

品类要发展必须要有代表品类的标志性的人物出现,就是品牌。这是国际上和商业上都懂,但中国人不懂,因为中国人讲究集体主义。不知道集体和个人,领袖和群众的关系。国外为什么要有那么多奖项,就是要突出个人,通过奖励个人,突出个人,去带动整个行业,带动个人所在的集体。传统的只关心集体,不关心个人的观点是错误的。

 

国内为什么很多人没有得到诺贝尔奖,甚至连院士都不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传统只讲究集体,不讲究个人,忘记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也就是不懂品类和品牌的关系,一个品类要发展,不是凭空发展,而是在品类里有代表品类的品牌去推动它发展。

 

  只有打造代表品类的品牌,才能引领品类的发展。要正确处理英雄和群众,个人和集体,品牌和品类的关系。没有个人就没有集体,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没有邓小平就没有当今中国的崛起。这是相辅相成的,集体需要个人推动,个人需要在集体里提升。国际上的人,诺贝尔奖评委会的人都知道,但国人不知道;现在还在叽叽歪歪说不应该把诺奖颁发给某个个人,而应颁发给某个集体。

 

 

二、人们只根据自己的想法解读信息

 

诺奖的发言人说获奖和中医没关系(不是对中医本身的颁奖),是因为她做了这个的事情,探索药物的艰苦过程。中国人认为是奖励屠呦呦的,也是奖励中医药学家的,也是对中医的肯定;屠呦呦获奖后,很多人想买中医的股票。即便诺奖人的这么讲了,但中国人(包括屠呦呦本人)不这么认为,还是按自己的想法思考。心智不容易改变,不仅仅不容易改变,而且会强迫大脑按照自己的观念解读信息。同样的信息,因为中国人对中医有这么个情结,所以不仅大众,屠呦呦本人也这么解读。这是个心理认知问题,也是商业定位问题。

 

  (屠呦呦获奖后国内许多人却认为该奖项是对中国传统中医药的承认而兴奋雀跃,包括屠呦呦本人也声称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荣誉”。看起来,似乎传统中医药是现代医药学的一部分并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奖的首肯。这与诺委会的表态截然相反,诺委会官员汉斯(Hans Forssberg)在回答中国记者的提问时,曾直言不讳的谈到“非常重要的是,我们不是把本届诺奖颁给了传统医学。我们是把奖颁项颁给被传统医学启发而创造出医药的研究者,今天我们能够将这种新药推广到全世界。这是本届奖项的意义。因此,你可以说受到了传统医学的‘启发’,但这个奖项并不是给传统医学的。”)

 

 

三、诺贝尔奖为什么影响力这么大

 

 

    国外还有很多其它奖,但中国没有。中国其实也应该有自己的奖,要有权威性,公平性,公正性。自己要造个舞台把自己炒起来,中国缺乏这样的平台。自己不会炒,话语权就在别人手里,因为你自己不会造自己的英雄。英雄是怎么来的,英雄是造起来的,是树立起来的,是怎么树立起来的呢,是靠平台树立起来的,靠奖项,有公信力的奖项树立起来的。这种奖比媒体还重要,因为信息和媒体泛滥了,媒体判断什么是新闻、报道什么,就是根据这些。这个世界上有比媒体还重要的东西,就是奖项。做定位是做什么,做定位就是做影响力。

 

 

四、第一胜过更好

 

  诺贝尔奖为什么颁发给屠呦呦?或许有研究更好的,但他们不是第一,其他人是在她的基础上做的。创新就是在原创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奖励应该奖给原创人。这是非常有利于激励创新的做法,是常识,也完全符合定位所揭示的商业真理,可惜很多人连这个常识都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