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论丛

《细化定位》推荐序连载|冯卫东:定位风起,潮涌中国

时间:2022-06-15 03:51:52 | 作者:冯卫东 | 来源: | 阅读数:1770
摘要:定位理论作为在商业一线经过充分检验、生生不息的品牌战略理论,不可不学而时习之。这将是定位理论在中国蓬勃发展的一部见证之作。

背景链接:

近日,由深圳顺知战略定位咨询两位合伙人潘轲、柯磊先生所著的《细化定位》一书在北京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即将在各主流线上平台上架发售!可喜可贺!

 

01.jpeg

 

祝贺顺知战略定位咨询合伙人潘轲、柯磊先生新书《细化定位》正式出版!

 


以下为天图投资CEO、《升级定位》作者冯卫东先生所作推荐序,以飨读者:

  

定位风起潮涌中国

 

自艾·里斯、杰克·特劳特两位营销大师创立定位理论,已过去了半个世纪。虽然美国营销学会曾将定位理论评选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但定位理论迄今仍然还是一个前沿而小众的理论,未能充分发挥其指导企业战略和品牌经营的巨大威力。

 

但是,商学院教育已经回避不了“定位”这个术语,例如迈克尔·波特的战略理论、菲利普·科特勒的营销理论均将“定位”作为战略或营销的起点。可惜,商学院讲授的“定位”大多并非里斯、特劳特创立的定位理论,而是跌入了定位理论最常见的一个误区——脱离顾客心智谈定位,使“定位”变成了一种市场细分概念,而非顾客心智区隔,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里斯、特劳特开辟了一片崭新的理论疆域,功不可没;但他们的理论确实还不够系统化,尤其是缺乏足够的和必要的专业术语,使定位理论探索者和实践者只能用不精确的类比、举例以及借用、化用其它学科术语或非专业术语进行思考、交流,导致定位界盛行“定位一学就会,一用就错”的说法,这表明定位理论还有待发展和完善,将“只可意会”变成“可以言传”,从而大幅降低定位理论的学习和运用门槛。

 

而发展和完善定位理论的思想创新机会,幸运而且并非偶然地降临在了当下的中国。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和超大规模市场,在发达国家众多全球品牌的激烈竞争之下,中国企业要想占据更有价值的竞争地位,从中国制造升级到中国品牌,就只有找到甚至发展更有效的商业理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围,开启中国的全球品牌时代。

 

定位理论能被激烈竞争困扰的中国企业所选择,就在于其底层逻辑具备相当的科学性——以顾客心智规律为基础,以降低顾客信息费用为目标,所以能够有效指导商业竞争,减少同质化竞争带来的社会浪费,系统化提升社会经济效率。

 

定位理论进入中国已近30年,从最初个别品牌的自发实践,到今天已蔚然成风。定位学习社群、定位培训机构和定位咨询机构大量涌现,运用定位理论打造的成功案例也层出不穷。定位理论探索与实践在中国呈现出参差多态的繁荣局面,构成了定位理论发展与创新的肥沃土壤,升级、完善定位理论的本土著作已不下两掌之数。定位理论发源于美国但繁荣于中国的演进路径,几成定局。本书第一作者潘轲老师是顺知定位咨询创始人、商竞品牌智库理事、高维学堂定位讲师,长期活跃在定位咨询和培训一线,对定位理论有深刻理解,对定位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保持着实时的跟进与吸纳,并通过咨询实践不断丰富与完善,最终凝结成《细化定位》一书,这将是定位理论在中国蓬勃发展的一部见证之作。

 

本书内容充实,细节丰富,但作为推荐序,却不得不以点带面、挂一漏万,仅指出令笔者印象最深的三大内容:

1)定位运用的十大误区,特别适合自学自用定位理论的创业者和企业家自查自纠;

2)定位细化的操作方法,除了经营者可自学自用,也是定位咨询师可参考的实用工具;

3)互联网时代的“第二大脑”,这可能是本书最重要的理论贡献。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脑这个“第一大脑”更加实时、低成本地与互联网连接,被大数据千人千面化的移动互联网就构成了第一大脑的有效延展,成为“第二大脑”。在“第一大脑”和“第二大脑”联合工作时间越来越长的环境里,要有效调动顾客认知,打造强势品牌,就必须充分重视和运用“第二大脑”这个心智战场的竞争规律。

 

中国品牌时代已经来临,中国企业经营者再不能无视品牌经营;而定位理论作为在商业一线经过充分检验、生生不息的品牌战略理论,不可不学而时习之。所有推荐序,都无法代替读者的亲身品读,相信本书能给读者以足够的启迪。

 

是为序。

 

冯卫东

《升级定位》作者、天图投资CEO